当前位置:首页 > 花·鸟·鱼·虫 > 一些原生类淡水及咸淡水鱼类普及

一些原生类淡水及咸淡水鱼类普及

J.wei12年前 (2012-03-30)花·鸟·鱼·虫1399

      一直对鱼感兴趣,不知道是因为我喜欢鱼还是因为喜欢钓鱼这项活动,还记得以前讲钓鱼的书上经常有讲到一些野生原生的鱼类,大多是台湾或美日的作者写的,或许是自然条件或地域分别,很多鱼类平时真的很少有的见到钓到,在杭州这边能在野外碰见的鱼类无外乎四大家鱼以及鲫、餐条、白条、鰟鲏、土步、泥鳅、旺刺、鲶、鲻、鳗、鳝等听住在钱塘江边的同学说每年清明左右还能钓到河豚,杭州溪流中的鱼也主要有三种,不过我估计都基本都叫不出正确的学名,可能是野生的淡水鳟和溪哥以及杜父,中午无意中发现一个论坛上分享的淡水鱼介绍转享一下 :)

 

 

 

 

        鱼,相伴人类走过了五千多年历程,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要的食品与观赏宠物……

        二千几百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纪元前427--347)对鱼类所下的定义是:"这一类(鱼类)是由完全无知无觉的东西造出来的。变形之主以为在这一类中给予纯洁的呼吸是不再值得的,因为它们是各种罪恶的后代……  

        我国汉代初期的《尔雅》把动物分为虫、鱼、鸟、兽4类,其中鱼包括了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低等脊椎动物及鲸和虾、蟹、贝类……

 

【一】鲤鱼的传说

    我国是鲤鱼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开展养殖的国家。目前,鲤鱼分布世界各地,是淡水鱼中品种最多、分布最广、养殖历史最悠久、产量最高的鱼类。

  据史料查证,远在纪元前十二世纪的殷商时代,便开始池塘养鲤。据《诗经》中记载,周文王凿池养鲤。至24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越国大夫范蠡编著了世界上第一部养鲤经,书中记载:“夫治生之法有五,水畜第一,水畜所谓鱼池也,以之亩地为池,池中有九洲,求怀子鲤鱼长三尺者二十头,牡鲤三尺者四头,以二月上庚入内池中,令水无声,鱼必生子……至来年二月,得鲤鱼长一尺者一万五千枚,二尺者四万五千枚,三尺者万枚,枚值五十,得钱一百五十万。……至明年……留长三尺者二千枚作种,所余皆货,得钱五百一十五万,侯至明年,不可胜计也。……所以养鲤者,鲤不相食,易长又贵也……”。又说:“畜鱼三年,其利可以至千万,越国当盈”。自古以来,民间有谚语“养鱼种竹千倍利”。

周宣王征战敌国庆功宴中,特以“烹鳖脍鲤”宴请诸侯。《诗经》中称“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孔子生子时,鲁昭公赐之鲤鱼,为此,孔子为子取名“鲤”,字“伯鱼”。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

梁代陶宏景称:鲤“为诸鱼之长,为食品上味”。至汉代(2200多年前),池塘养鲤已极盛行,上至皇室,下至地主,均将养鲤作为商品性生产主业。

  唐代皇帝姓李,“鲤”与“李”同音,因而鲤鱼跳上龙门,成了皇族的象征,朝廷使用的凭纹—符,刻成鲤形,皇帝把“佩鲤”畅给大臣,用以显示尊贵。于是养鲤、捕鲤、卖鲤、食鲤均为皇族最大的禁忌,违者必处以重罚。此禁忌达300年之久。此间,养鱼业另觅对象,逐渐转向家养草、青、鲢、鳙。至明代,又恢复了养鲤业,但因其生长缓慢,不得不屈居于“四大家鱼”之后。

  两千多年来,鲤鱼一直被视为上品鱼,关于鲤鱼的诗词、故事更是无数。自古相传的“二十四考孝”中,就有一则“卧冰求鲤”的故事。黄淮一带更有“没有老鲤鱼不成席”之谚语。古人还把鲤当成书信代用品,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鲤鱼象征着勤劳、善良、坚贞、吉祥。赠鲤以示尊敬和祝贺。以鲤示为吉庆有余的年画是久传不衰。

  元代,波斯人通过丝绸之路将鲤鱼带往中亚细亚饲养。1150年,欧洲十字军东征,将鲤鱼带往奥地利;1367移入匈牙利;1496年移入英国;1560年进入普鲁士,后移入瑞典;1729年移入俄罗斯欧洲地区;1830年传入美国。如今,鲤鱼已成为一种世界性养殖鱼类。

 

 

 


【二】 银鲫鱼如何传宗接代?

  银鲫是生活于冷温带水域的一种鲫鱼。它繁殖后代的方式与众不同。银鲫的染色体数目属于三倍体,即每个体细胞中含有162个染色体,它们产出的卵子,染色体数目不减半,仍然为162个。而普通鲫鱼的每个染色体中都含有100个染色体,它们的卵子和精子中的染色体都减半为50个,受精时,精子进入卵子后,形成了含有100个染色体的二倍体受精卵。

  银鲫在繁殖后代时,卵子一定要有其它雄鱼的精子来刺激它的发育,但精子绝对不是参予真正的受精过程,只是起一种催化剂的作用,没有任何遗传信息赋予卵子。卵子被精子所激活,并进一步进行自我分裂,从而发育成与母体相同的后代。因此,银鲫的后代均为从外部形态到内部结构与母体完全一致的雌性个体,从而形成了一个鱼类王国中的“女性家族”。

 

 


【三】 “千斤腊子万斤象”


“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了不象样”这是四川渔民对中华鲟、白鲟、胭脂鱼的形象化描述。四川渔民俗称中华鲟为腊子,白鲟为象鼻鱼,而胭脂鱼为黄排。谚语形容中华鲟与白鲟个体的巨大,中华鲟个体则可达千斤,而白鲟更为巨大,可达万斤之重。胭脂鱼从小到大,体形与体色变化很大,似乎成了另一种鱼。

鲟鱼类是一群古老、低等的鱼类,出现于古地质时期的白垩纪,至今仍保留着较多的古老结构,现生鲟鱼类共有24种,分布于高纬度的北冰洋区,中华鲟一向被视为在鱼类起源进化与地理分布等方面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鱼类,最大个体曾有680公斤的纪录。平时栖息于亚洲东部沿海的大陆架海域,在海中摄食、肥育、生长。当雄鱼长至9-18龄,雌鱼14-26龄时,达到初次性成熟,此时雄鱼最小个体长为1.7米,重50公斤以上,雌鱼体长约2.3米,重120公斤以上。中华鲟亲鱼从河口溯游至上游具有石质河床的江段产卵。卵受精发育成幼鱼,顺江水而下,来年夏天渐次降河入海肥育、生长。

  白鲟体型巨大而奇特,头部占据全身长度的一半,尤其是吻部特别延长,象一把锋利的长剑。整个头部皮膜表面密布着许多细梅花斑状的感觉神经细胞组织,全身皮肤光滑柔软,体两侧的侧线有许多象小树杈。白鲟是现生淡水鱼中个体最大的鱼类,体长曾有达7米的记载。白鲟科鱼类最早出现在上白垩纪。现存白鲟科鱼类仅两种。一种产于长江,另一种为产于美洲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鲟。白鲟是地质第四纪冰期产生的剧烈环境变化的劫后余生的孑遗动物,在科学研究上有着重要的价值。白鲟与中华鲟均被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胭脂鱼是胭脂鱼科众多种类中,唯一分布于地球东半球的种类,其余70多种均产于北美洲密西西比流域,因而科学研究价值较高,被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胭脂鱼的个体虽然不能与鲟鱼相比,但也属淡水中大型鱼类,最大个体可达30公斤。

 

 


【四】水中吸血鬼—七鳃鳗

  七鳃鳗外形与蛇、黄鳝相似,头的两侧在眼睛后面各有一行7个分离的鳃孔,鳃孔与眼睛排成一直行,故俗称八目鳗。头前腹面有陷入呈漏斗状的吸盘,张开时呈圆形,周围边缘的皱皮上有许多细软的乳状突起。口在漏斗的底部,口的两侧有许多黄色角质齿,口内有肉质呈活塞形的舌,舌上有角质齿。

  七鳃鳗为肉食性鱼类,它的觅食方式与别的鱼类不同。它用吸盘状的口吸附在其它鱼体上,用吸盘内口两侧的角质齿和舌上的角质齿锉破鱼体,吸食其血和肉,有时被吸食之鱼最后只剩下一副骨架。

  七鳃鳗是一种典型的海河洄游性鱼类。它的寿命为7年。幼鱼在江河里生活4年后,经变态下海,在海里生活2年后又溯江进行产卵洄游。在洄游途中,常常依赖吸盘状口抓持与它们同一方向行进的大鱼,由其带着前进,并吸食其血和肉。到了产卵场,雌雄亲鱼共同合作挖巢、交尾、产卵排精,掩埋受精卵。经多次反复进行,直至雌鱼把卵全部排完,两亲鱼离巢而去。不久,亲鱼全部寿尽而死亡。

 

 

 

【五】 鳗鲡的生活史

  鳗鲡俗称白鳝、青鳝。一种降河性洄游鱼类。它为了繁殖后代而进行的遥远的旅行是动物生活史上的一个奇迹。

  每年初春,大批幼鳗自海中,经河口,集群涌入江河。它们昼伏夜出,喜欢流水、弱光和穴居,溯水能力极强,潜逃能力也很强。通常雄鳗进入淡水后,定居于下游的附属水体中。雌鳗继续沿江上溯,游至中、上游水域及附属水体寻找适当水体栖居。鳗鲡在淡水中生活5-8年,达到性成熟年龄,但性腺决不能成熟。此时,它们在秋季,利用夜间草上有露水的潮湿,从各水体爬越原野,进入栖居地附近的河川,并顺流入大江,再入大海。雌雄鱼在河口汇合,集群开始远涉重洋的长途旅行。目的地为它们的出生地。

亚洲东部的鳗鲡下海后经过二千多公里的旅行,到达西太平洋菲律宾以东、关岛以南的中马里亚纳群岛附近水下400米深的水域中进行繁殖活动。繁殖后的亲鱼全部死亡,受精卵浮于海洋上层,孵化成透明的柳树叶状的仔鱼,成为叶鳗。叶鳗随海潮漂流、发育,循着它们的父母来时的方向前进。二年后到达了其父母下海时的河口地带,此时叶鳗已长至50-70毫米。在河口变态成透明圆筒状幼鳗。变态时,仔鱼停止摄食,体长缩短,变态后体长仅40-50毫米,称为仔鳗。完成变态的幼鳗进入淡水,身体出现色素,此时的幼鳗已发育成乌仔鳗。进入江河后,雌雄分开,各自寻找自己的归宿地栖居,待长成后,再重复父母辈的降海生殖洄游。

 

 

 

 

【六】 地球上海拔最高处的鱼类


在我国青藏高原上,生活着两类高原特有鱼—裂腹鱼类和条鳅鱼类。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它们都有着独特的外部与内部的结构,以适应其生存环境。

  裂腹鱼类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经济鱼类。体型一般较长,有较强的游泳能力,以克服流水的冲击。它们腹腔内黑色的腹腔膜,能阻挡外界强烈的紫外线,以免损伤内脏。由于严酷的自然条件,食物的贫乏,大多数种类适应于刮取着生藻类或以底栖动物为食。由于气候寒冷,生长极为缓慢,许多种类8龄鱼仅重250克,10龄鱼重500克,25龄以上才能达重5000克,体长600毫米。大多数种类初次性成熟为14龄以上。由于生长周期长,繁殖能力弱,高原上的猛禽较多,裂腹鱼类为了保护自身及后代,它们的卵巢和精巢有毒,因而其它动物不敢贸然吞食之。过去,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民不吃鱼,把鱼奉为神明,究其原因与其鱼卵有毒有关系。

  裂腹鱼类有一个与其它鱼类明显不同的特征,在于肛门和臀鳍基部的两侧各有一列变形的大鳞片,称为臀鳍。裂腹鱼类体表的鳞片有无,与其分布高程有关,大体可分为三个类群:第一类群为原始等级,鱼体鳞被覆于全身或局部退化,须2对,此类群聚居于海拔1250-2500米高程;第二类群为特化等级,体鳞局部退化或全部退化,须1对,聚居于海拔2750-3750米高程;第三类群为高度特化等级,体鳞全部退化,无须,聚居于海拔3750-5000米一带,其中小头高原鱼分布在海拔5100米的水体中。

 

  与裂腹鱼类作伴的另一类群—条鳅类,除个别种类外,绝大多数长仅50-60毫米或100多毫米。它们通常栖息于江河湖泊的静水或缓流的底层,以水生无脊椎动物或着生藻类为食。其分布与裂腹鱼相似,高级特化类群主要分布在高原腹心和河流上游地区。较原始类群,主要分布在高原边缘或低山峡谷地带。多数种类对高原环境表现出更为广泛的适应性。其中有5种分布高程达海拔5000-5200米,是地球现生鱼类中分布最高的鱼类,远远打破了美国生物学家提出的鱼类分布临界线4800米的纪录。

 


【七】 会爬树的鱼—攀鲈

  攀鲈俗称过山鲫、飞鲫。体形略似罗非鱼,但个体较小,长仅100毫米。

  攀鲈栖息于静止、水流缓慢、淤泥多的水体。当水体干涸或环境不适时,常依靠摆动鳃盖、胸鳍、翻身等办法爬越堤岸、坡地,移居新的水域,或者潜伏于淤泥中。攀鲈的鳃上器非常发达,能呼吸空气,故离水较长时间而不死,当水体缺氧、离水、或在稍湿润的土壤中可以生活较长时间。攀鲈以小鱼、小虾、浮游动物、昆虫及其幼虫等为食。为了捕食空中昆虫,常依靠头部发达的棘、鳃盖、胸鳍等器官攀爬上岸边树丛。

 

 

【八】 最好斗的鱼

  斗鱼为淡水小型鱼类,一般体长近60-70毫米。以其体色艳丽和凶残好斗而著名。

  许多鱼类的雄鱼在生殖期间,为了获得满意的配偶和保护鱼巢,变得非常好斗。在好斗鱼类中,以斗鱼最为著名。为了和敌人作斗争,常常不顾自身生命,常做孤注一掷。斗鱼在静止状态时,颜色比较暗晦,当它为了获取配偶的欢心或搏斗发怒时,全身和鳍立即放出带有眩惑样的金属光彩,并用口撕咬它的敌人。当你把两尾雄斗鱼同置于一个水族箱内,或把一尾雄斗鱼放在镜子前面,使它能看到自己影子。当它发现了对方,立即竖起所有的鳍,并发出眩惑样光彩,调整情绪,很快进入战斗状态。放在镜子前的雄斗鱼则会一再向着自己的影子撞击。

  斗鱼类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我国分布着两种,一种属广布性的圆尾斗鱼,另一种分布于南方的叉尾斗鱼。圆尾斗鱼的搏斗能力较差,而叉尾斗鱼则非常好斗。叉尾斗鱼比起泰国的博鱼,则稍微逊色。泰国的博鱼是斗鱼中最美丽和最好斗的。过去,泰国曾有专以博鱼打斗为业的赌场,赌资相当可观。近几年来,博鱼被作为观赏鱼饲养。

 


【九】 泥鳅的夏眠

  人们对于鱼类及两栖类、爬行类等动物,在冬天当气温下降到低于自身所能适应的生活温度之下时,就要躲进洞穴、泥土中进入冬眠,待来年春季到来,气温回升到适合生活的温度时,又从洞穴、泥土中钻出来,恢复正常生活。

  除了冬眠外,有些动物在夏季当条件严酷而不适于生存时,会进行夏眠。肺鱼类的夏眠已为许多人所了解,实际上还有一些鱼类也有夏眠的习性。在赤道区的淡水中,这种例子并不罕见,由于赤道区的沼泽,在夏季常出现数周或数月干涸无水,因而许多具有副呼吸器官的鱼类,如攀鲈、丝足鲈、乌鳢等,在麻木状态下钻入泥中渡过干涸的夏季,待雨季来临,池沼和河川充满了水,再次恢复它们的正常生活。

  生活在多瑙河沿岸水域里的泥鳅,到了夏季河水干枯时,它就钻进泥浆里不吃不喝,进入夏眠状态,仅靠它那特殊的肠子来呼吸空气,维持其生命。

 

【十】东坡墨鱼趣谈

    东坡墨鱼是四川乐山最负盛名的珍贵鱼类,自古有“嘉州(即今之乐山)有嘉鱼(即东坡墨鱼),芳鲜妙无匹”之评价。

  东坡墨鱼全身墨黑色,据传说,东坡墨鱼原本体色不黑。宋朝时代,苏东坡少年时曾寄寓于乐山龙泓山的一座庙宇内读书,常去江边洗砚,墨鱼因嗜食他的洗砚墨水,久而久之,身体就渐渐变得黑如浓墨,有的甚至潜移默化,变成龙腾飞而去。至今龙泓山还保留着苏东坡的“洗墨池”的遗址,池上方还刻着“鱼化龙”三个醒目大字。

  东坡墨鱼长得“龙身燕尾”、“双鳍铁直”,头腹面有一个特别大的吸盘状口,吸附能力极强,当它吸附于江底石头上时简直是“固若金汤”,任凭急流冲击也不会脱落。当地渔民根据它独特的凭吸附能力从一块石头往另一块石头爬行的特点和2、3月出现的时间,形象地称它为“春爬”。

  东坡墨鱼在繁殖季节,鱼群高度密集,常常雌雄并排以吸盘口吸附于江底,头下尾上倒立着。诗人形容为“倔强立泥沙,矫如树黑帜”。雌雄鱼“伉俪情深”,不怕火光照射,甚至夺命的鱼叉刺来也不躲避,任凭“渔人以火夜照叉之”。为了繁殖后代,连性命都在所不顾了。

 

 

【十一】会捕老鼠的鲇鱼

        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有一种鲇鱼,专门诱捕岸上的老鼠。这种鲇鱼白天休息,夜间四处觅食。当它游近岸边,便将尾巴露出水面,一动不动地靠在岸边,发出阵阵腥味引诱夜间外出觅食的老鼠。狡猾的老鼠见到浮在水面上的鱼尾巴,并不立即咬食,而是先用前爪去拨动几下,此时鲇鱼仍然一动不动,让老鼠误认为是死鱼。老鼠见鲇鱼不动,真的以为是死鱼,便放心大胆地张口咬住鲇鱼尾巴,使劲往岸上拖。

  这个时候,鲇鱼见老鼠已上了圈套,便使出全身力气,尾巴一摆,将老鼠拖入水中,老鼠虽识水性,可以与鲇鱼在水中较量,但无奈力气不如鲇鱼,在水里也缺少鲇鱼那种长时间潜入水中的优势,一场生死大搏斗的结果是鲇鱼占上风。此时,鲇鱼充分发挥它在水中的优势,用锯齿样的牙齿咬住老鼠往水下拖,老鼠在水下不能换气,挣扎一阵后便活活淹死,成为鲇鱼的美食。

 

 

【十二】气泡鱼—河鲀

    河鲀俗称:艇鲅鱼、气泡鱼、鲀鱼、辣头鱼、鸡抱鱼、吹肚鱼、鲃鱼等。河鲀身体呈椭圆形,口小,门齿成板状,鳞成小刺状。其鱼鳞非常发达,当遇到外敌或惊吓时,便迅速对鳔进行充气,使腹部迅速膨胀,整个身体呈球状而浮上水面,同时皮肤上的小刺竖起,借此自卫。

  河鲀以其独特的体型和生活方式被作为观赏鱼类饲养。其食性杂,食物范围广,常见的有虾、蟹、鱼苗、昆虫幼体、枝角类、桡足类以及高等植物的枝叶和丝状藻等。繁殖力强,生殖季节为4-6月。

 


【十三】黑王子—月鳢

  月鳢俗称山斑鱼、七星鱼、点称鱼、山花鱼、黑鱼、乌鱼、乌棒、鲈鳢。身体有7-9条“八”形黑色横带,尖端向前,尾鳍基有一个黑色眼斑,眼斑周围为珠色亮圈,体侧及鳍上尚有许多珠色亮点,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亮,颇为艳丽。

  月鳢适应性强,生存水温1-38℃,摄食水温为12-32℃,最佳生长水温为15-25℃。喜阴暗,爱打洞、穴居。性凶残,动作迅速。食性为动物性杂食鱼类,以鱼、虾、水生昆虫为主食。初次性成熟为2冬龄,繁殖期为4-6月。亲鱼有配对、筑巢、护幼的本能。

  月鳢是我国名贵经济鱼类,在台湾等地也被作为观赏鱼饲养。


【十四】善跳跃的鱼--鰕虎鱼

  鰕虎鱼以其形状独特、善跳跃而为人们所喜爱,它的个体较小,体长仅40-80毫米。它有一个阔而大的口,一双大眼睛,背上有两个发达的背鳍,腹面的腹鳍前移到胸部,并左右愈合成吸盘。身体体色较暗,上有多条横跨背部的黑色斑纹,并散布着许多黑色小斑点,体色极为美丽,样子颇可爱。

  鰕虎鱼性情温和,喜生活于清澈流动而底质为砂、砾石的水环境中。在水族箱中常在砂上或玻璃面上爬游,有时可以利用吸盘吸附于玻璃或石块上静止不动,极有趣。

  鰕虎鱼的食物主要为水生昆虫。饲养适宜水温为18-26℃。一年即可达性成熟,繁殖期为4-5月,人工繁殖较困难。

 

 

 

 


转载自:橄榄社区
可能的出处:科普网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灵犀札记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lxzj.xylxydt.com/archives/2012/03/615.html

分享给朋友:

“一些原生类淡水及咸淡水鱼类普及” 的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